《原子習慣》讀後感 / 筆記
這是我博客第一本書的讀後感,希望不是最後一個(
下次應該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寫,看完回來再整理的時間比起看書的時間更加多
《原子習慣》算是很有名的書吧,最近在自閉狀態就買書看一下
下面是看到比較有趣的地方說一下,筆記,再加個人經歷,詳細還是看書
習慣的四階段模型: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
習慣如何被建構的方式:
-
提示:你感知到的東西、觸發方式、引導
-
渴望:為什麼你會想做這件事、習慣的原動力、慾望
-
回應:執行的行動
-
獎賞:行動帶來的獎賞
【提示】觸發,【行動】獲得【獎賞】滿足【渴望】,重複多次行為,習慣就會被建構
思維方式
你要先了解自己為什麼想改變習慣
因為一些壞的習慣會導致壞的後果?吸煙影響身體
想建構好的習慣讓自己變得更好,獲得成就?
改變身份認同
想構建一個新的習慣,其中一種方法是改變身份認同
不是以【結果】為基礎,而是以【身份認同】為基礎
例如拒絕香煙:
-
「不用了,我正在戒煙」
-
「不用了,我不吸煙」
第一種行為的結果的確是沒有吸煙,但仍然認為自己是吸煙者
第二種改變了身份認同,不視自己吸煙者,所以不吸煙
提示
所有感知到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提示
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,意志力是會被消耗的,在怎麼強也不能 24 小時自制
首先是要改變環境,把壞習慣提示減少,好習慣提示增加
環境很影響習慣的形成,最好可以直接看到。你要看書,就放書在明顯的地方
習慣之所以為習慣,就是因為很方便、自動化,每次都要對抗的話就難以成為成習慣
渴望
習慣的原動力,通常跟獎賞緊密相關
當期望獲得獎賞,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人覺得愉悅
人很膚淺的,會想做令自己覺得開心的事
我在這裏寫文章 —— 為什麼想寫文章?無病呻吟?朋輩認同?想獲得別人肯定?感覺孤獨,想有人了解自己?展現個人魅力?對人生感到迷茫?
無論是什麼都好,如果要讓寫作成為我的習慣,就最好讓我覺得在寫作的時候是感到開心的
渴望是習慣的原動力
誘惑綑綁
但如果沒有原動力、乏味,可以使用「誘惑綑綁」
把你覺得枯燥的事情和有趣的事情綁定
例如在健身室一邊跑步的時候一邊看動漫,把原本打算看動漫的時間都搬到健身室
那麼你可能會期待去健身室 —— 因為可以看動漫
雖然我個人不太認為這是好的方法,你很難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(真的完全乏味),即使和很有趣的事捆綁一起,但還是不失為一種增加吸引的方法
回應(行動)
執行的行動,應該要讓行動輕而易舉
越困難就越不想去做,盡可能降低各種阻力
我在製作這個 blog 的時候做了一個 script
很簡單,就只是單純打開 VSCode (編輯器),然後綁定到我要寫筆記 / 文章的地方,再把它釘到 Windows 開始 menu
原因是,我察覺到以前不想寫文章是因爲感覺麻煩,我要找封面圖片,複製一個 markdown template,然後又要 build
所以我盡可能減低所有阻力,按一下就可以直接開始寫
Build 的部分放了在 GitHub Action,我只需要專注在內容
讓行動輕而易舉,更容易形成習慣
兩分鐘法則
萬事起頭難,開始是最難的
兩分鐘法則是指「如果可以兩分鐘內完成的任務,就應該立刻行動」
通常半途而廢的其中一種原因是目標定的太難,例如:每天早起跑步五公里、每天閱讀一小時
一開始可能可以,但很快就會動力減少
任務切分得越小越好
習慣的形成在於重複的頻率,而不是一次的時間
獎賞
還是那句,人很膚淺,本質上還是一種動物
帶來獎勵的行為會被鼓勵重複,帶來懲罰的行為會避免
-
正向增強:增加獎勵(行為後添加糖果)
-
負向增強:為減少懲罰(行為後減少電擊)
-
正向懲罰:增加懲罰(行為後添加電擊)
-
負向懲罰:為減少獎勵(行為後減少糖果)
立刻 / 延遲
立刻獎勵會比延遲獎勵更吸引
立刻懲罰會比延遲懲罰更痛苦
麻煩就在於有很多好東西都是延遲獎勵
你不能夠隨便做一下運動就減十公斤,有完美身材,好看的手臂,好看的腹肌
人腦優先考慮立刻獎勵,所以你要令獎勵更加明顯、即時,感覺更加實在、有所回報
你可以在日曆上打勾,或者記錄變化
進步的變化越能夠測量越好,測量到的進步就是一個立刻的獎勵
習慣堆疊
把新習慣插 入到本身會做的習慣 / 必定發生的事
中學曾經試過想鍛鍊身體
在洗澡前做掌上壓(當時是在想剛好流汗,然後洗澡)
就連續做了幾個月
習慣堆疊可以把新的習慣連結在舊有的習慣,我自己的例子就是連結了在日常必定發生的事:準備洗澡 -> 掌上壓 -> 洗澡
最後
一開始寫下去就有種中學作文的感覺,笑死,遲遲不敢下筆
小時候看了很多書,不過看的多數都是技術書,編程相關
文筆一般,希望我上面寫的東西有讓你學到什麼(